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徐倩宜 北京报道
3月29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融”,02799.HK)发布2022年度业绩报告。3月30日上午,中国华融召开2022年业绩发布电话会。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华融收入总额372.64亿元,较上年减少45.3%,归属于公司股东的亏损为275.81亿元,基本每股亏损0.34元。
(资料图)
报告还显示,中国华融不良债权资产规模及收入总额持续减少。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不良债权总收入为227.79亿,相比去年同期不良债权收入总额280.77亿,下降幅度达18.9%。
此外,中国华融在新收购不良资产种类结构方面有所调整。报告显示,中国华融的不良资产收购种类主要包括金融类及非金融类。2021年,新增不良资产收购种类占比结构呈现“四六开”,其中,金融类不良收购成本为359亿,占比41%。在2022年报告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收购种类占比呈现“三七开”的结构。金融类不良资产新增收购占比增加,提升至75%。
巨亏背后三大主要原因
中国华融在2022年业绩报告中指出,亏损主要受到资本市场波动、房地产行业、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收入减少三方面因素影响。
具体来看,一、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2022年度对上市和非上市的股权和基金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为-88.8亿元,较上年度减少181.18亿元。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及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2022年度确认信用减值损失为293.81亿元,较上年增长122.3%。三是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规模及收入减少,2022年末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余额2783.8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4%,2022年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经营收入228.5亿元,较上年度减少18.6%。
中国华融总裁李子民进一步表示,公司上、下半年的经营业绩呈现不同趋势,中国华融2022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减亏101.52亿。下半年,随着公司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浮亏逐步地收窄,资产质量的下迁也有所放缓,主业投放的节奏明显加快,公司的经营业绩呈现出向好趋势。
报告显示,中国华融主业回归始见成效。2022年中国华融新增主业投放591亿元,其中新增收购处置303.82亿元,较上年增长4.9%。不良资产主业规模占比由52%提升至76% 。
在推动瘦身缩表方面,中国华融的总资产规模降至万亿元以内。报告显示,在完成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信托的股权转让后,截至2022年末,中国华融资产总额为9553.2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9.1%。
在优化负债融资结构方面,中国华融通过拉长负债期限,改善融资结构。2022年末,主要有息负债余额为8,193.5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9.6%,其中,1年以上到期的有息负债占比较上年末增加22个百分点。此外,中国华融今年首次发行债券总额为199亿元的永续债。
面对记者提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公司融资端的影响时,副总裁朱文辉指出,保证中国华融融资端的流动性的来源。“征求意见稿针对商业银行参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情形,在风险认定方式和对应的权重上进行了细分。除了资本工具以外的融资业务,如果能达到投资级,会享有更优惠的风险权重。中国华融下一步公司将会持续的强化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救助性功能提供保障。”朱文辉提到。
在应对风险化解方面,公司表示其风险敞口压降达到近3年新高,2022年全年实现风险敞口压降同比增长16.6%,实现财务正向贡献93亿元。
此外,在优化资本质量方面,朱文辉还指出,2022年报告期内,中国华融的资本充足率为15%,超过监管要求水平。此后,中国华融将结合业务发展的需求、风险承担的水平、公司发展战略等情况,合理配置业务资源和选择业务品种,研究和推进各种资本补充渠道,提升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改善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
加快业务转型投放房产纾困项目153亿元
2022年3月,中国华融公告称,财政部与中信集团股权转让完成过户,中信集团持有中国华融的股比为26.46%,成为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
中国华融董事长刘正均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2022年与中信集团成员单位落地协同项目42个、规模623亿元。
在支持房企纾困保交楼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国华融共投放房企纾困项目27个,2022年当年投放金额153亿元。预计相关项目将保障约3.7万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带动920亿元项目复工复产。在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化险改革方面,全年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306亿元,占当年收购规模的36%。在支持央企国企改革方面,针对企业资产剥离、产业整合、破产重整等需求,投放国企改革业务近150亿元。
中国华融在发布会上指出其在2023年的业务发展及布局规划。其中,在业务规模方面,主要是要推动主业的投放加速恢复,保持主业的规模基本稳定,业务回收应收尽收,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在业务结构上要确保实质性的重组,业务的新增投放占比不低于50%,力争年末余额占比不低于40%。
在行业布局方面,主要面向生态环保和战略新兴行业,新增投放的规模不低于近三年的平均值。对物流、医养、大消费等预计复苏行业投放布局,对具有重组机遇的周期性行业加大挖掘的力度。在区域的布局上,争取新增投放项目中不低于7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