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查看内容

【全球新视野】知乎往返于洞穴

2023-01-05 14:13:23

来源:


【资料图】

文 | 阑夕2022年终收尾的地狱笑话,莫过于一名便利店员工冒充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病毒学博士,编造出5天内连续感染2种不同新冠病毒毒株的故事,不但喜提微博热搜,更是唬住了一大票信以为真的网友。这起事件本身固然有着好笑的成分,但它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还是不容小觑:在泥沙俱下的舆论场里,表达的平权化让所有声音汇于一处,随之而来的则是信任成本急剧上升,这让所有人都受困于分辨噪音和信号、谎言和真相、观点和事实,似乎每条内容的背后都藏着凶险。万维网的发明者、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不止一次的表达过他对网络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的后悔,因为系统「正在沦陷」,在点击率和广告收入挂钩之后,商业方向就背离了公共利益,互联网也就变得日渐糟糕起来。或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有多么重要,我们的生活建立于此,指尖和屏幕血肉相连,越是依赖,越是脆弱。所以想起知乎,这款想要在洞穴里创造城邦的产品。· · ·就在昨天——也是2023年的元旦——知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开年演讲,名为「明天」的主题很是宏大,但在具体的内容分配上,知乎精心挑选了7名答主,分别负责他所擅长的话题,并和相应的专家对谈。比如气象话题答主、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他解释了气候灾难何以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结构性危机。△气象话题答主、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还有经济话题答主、经纬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明远,他对中国面临的供应链安全问题给出了数据分析层面的判断。△经济话题答主、经纬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明远而在炙手可热的AIGC话题上,人工智能话题答主、计算机科学家蓝振忠则从AI模型的参数增长入手,对比人脑神经元的数量,认为这将革新内容生产的行业。△人工智能话题答主、计算机科学家蓝振忠的确,这是知乎该做的事情,但是同时,这也是中文互联网应有的作为,而不该只由知乎来唱独角戏。2个月前,知乎创始人周源写过一封公开信,强调「专业讨论」会是知乎必然长期坚持的定位,所以知乎的产品迭代,一直以来都在设法解决这个内容平台的基本构想,也就是「把专业做扎实的同时,探索讨论的外延。」这种构想其实映射出了现有内容供需关系里的两大缺陷,专业主义之所以陷入沉寂,是因为它不被重视,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力比不过专为流量而生的物种,而用户在越过回声室的边界时,那份好奇又很容易沦为猎奇,外延的方向也就愈加偏差。不止是中国,全球的内容产业似乎都不太顾及所谓「吃相难看」的问题,然而朴素的道理从来都不过时,那些逃掉的课,迟早是要补回来的。· · ·2014年以来,美国境内多次爆发麻疹病例,麻疹在现代社会的发病率本来已经极其低下,但是因为MMR疫苗接种率的下降,美国儿童感染麻疹的概率呈现出死灰复燃的上升势头。这要「归功」于反疫苗团体的努力,Facebook曾经活跃着大量散播疫苗阴谋论的群组,甚至还刊载过反疫苗的广告,而在反智生意的背后,则是保健品补充剂、自然疗法甚至政治献金等利益输送。即使饱受质疑,以致于多次前往国会听证,Facebook在配合澄清事实方面的行动依然显得十分消极,这未必是因为Facebook对于疫苗的判断有着什么立场,或者说,它可能根本不在乎疫苗问题,而是无法割舍那些活跃用户带来的流量和股价。从长期收益来看,专业主义的失位会让所有人都承受损失,不但平台难以挽回劣化的口碑,社会也要为反常识的行为买单,对于蒙昧的纵容后果,很多时候无异于谋财害命。在知乎的新年演讲上,也有生物学科普作家和病毒学者一起讨论人类是否还会遇到新的传染病大流行,两人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也就是病毒将会永远的伴随着人类文明,这种伤害性在数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也都认同,医疗水平的进步程度远超预想,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值得乐观,而对病毒的恐惧或许比疾病本身更加致命,这是非常委婉的表达了,如果换作大白话来说,就是无知才是绝症。当然,近年来科普这个概念也被提得少了,取而代之的科学传播,后者的姿态更加平等,少了自上而下的说教味道,这种变通也充满了时代背景,在内容供给的竞争里,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也得顾及情感,不能伤及尊严。就像是你一旦对年迈的父母不耐烦了,他们就会去百依百顺的保健品推销小哥那里寻求慰藉,道理归道理,人情归人情。· · ·相比依然在中文互联网的主流平台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知乎,问答社区的鼻祖Quora早已退出了英文世界的中心圈层。在Quora的历次改版里,很多创作者都不满于他们的ID展示被越来越淡化,加上缺少激励措施,所有人都开始习惯于在写答案时加入推广内容,继而造成用户流逝的恶性循环,事实上,Quora这个名字在硅谷已经形同枯木,再也无法和它曾经拥有的光环挂钩。作为学生,知乎的尝试足以让Quora面露愧色,至少答主的身份在知乎从来不曾被削弱过,恰恰相反,知乎一直在加强答主的专业认证体系,在「票选」的基础之上,答主本身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也会影响回答内容的权重。这才是对专业主义的认同和尊重,它不是媚众的,也非刻奇的,唯有准确真实、洞若观火,就是最大的公共福祉。这其实也是知乎今年首次策划新年演讲,辞旧迎新,烟火绽放,耳闻目染之处尽是喧嚣喜庆,在满屏唱跳纵情娱乐的时日,让人静下来聆听一群人谈论病毒原理、气候灾难,哪怕冠以明天或是未来这种「大词」,好像也没有多么激动人心。但就是这么一个反人性的事情,知乎坚持的做了下来,还打造成了一张金字招牌,也确实有成千上万的用户——无论是知乎站内的,还是破圈吸引的——愿意贡献晚上的黄金时间,来听这群未必大牌的学者坐而论道。瞄准人性弱点的生意好做,但是发掘人性高洁的事业,才更有价值,求知欲就是这么一件高洁之物,很多时候看不到它,不是因为它消失了,而是需要花些心思,找到它的藏身之处,用光照亮。所谓「不啻微茫,造炬成阳」,讲的就是如此。· · ·瑞典医学教授汉斯·罗斯林写过一本畅销书《事实》,因为被比尔·盖茨力荐而多次再版,他在这本书的开头列出了13个和常识有关的选择题,并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在3个选项里判断答案。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读者的正确率,还不及33%的随机概率,而罗斯林的解释是,人类的思维模式里存在很多根深蒂固的错误方法,这很容易被情绪利用,以致于本能的追逐那些能够迎合心理预期却未必正确的信息。罗斯林也委婉的谈到了媒体在放大情绪方面的作用,比如对于灾难或是事故的过量报道一定会助长应激效应,这并非是说媒体不该入场,而是大众需要明白,那些新闻——或者带有新闻性质的内容——不能等同于事实。知乎上有过一个提问,说的是「你是否用知乎上的知识帮助过他人?」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多,也称不上是高赞答案,但是其中有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答主表示有女网友在孕检时发现自己hiv阳性,因为自己没有高危性行为,所以只能怀疑丈夫,当时万念俱灰,对至亲的信任彻底破灭,甚至动了流产离婚的念头。答主正好在知乎看到过类似的问答,赶紧把截图发了过去,告诉她这很有可能是孕期假阳,可以尝试和医生沟通并进行复查,先不要急着猜忌和指责身边的人,因为关系一旦碎裂,就很难修复了。果然,事后证明这次阳性是虚惊一场,那名网友最后顺利生产,母子平安,家庭亦无裂痕。这则小事的背后,其实依然说明了专业素养的稀缺价值,信息的爆发并不意味着人类掌握的知识就会同比增加,很多时候甚至还会弄巧成拙,用似懂非懂的认知欺骗自己。而让真知灼见发光发热的算法,才算得上是流有道德的血液。· · ·知乎把7位答主和7名专家之间的谈话环节,称作是「洞见对谈」,这个说法应该是来自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柏拉图设计了一个古怪的场景:在洞穴深处,有一批自小长大的囚徒,非但无法出去,连扭头也做不到,只能看着眼前的墙壁,而在他们身后,有柴火在燃烧,洞外的景色会经由火光投射到墙壁上。于是囚徒们所理解的世界,就是墙壁上的那些影子,这和真实世界的情况当然相差甚远,这时有一个人挣脱束缚走到外面,这才发现天地广阔并非是由漆黑摇曳的影子构成。成为自由人的他尽管大可选择留在真实世界,但最终还是选择返回洞穴,哪怕同伴们会因为他的「胡言乱语」而伤害他,因为这代表 了柏拉图作为哲学家的理想主义,为了履行对城邦的义务,他需要放弃个人的幸福,回到那个幽暗的洞中,用影像的语言一点点的启蒙同伴。不难看出,知乎想要致敬的精神是什么,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非但永不过时,而且越来越珍贵,因为爬楼梯很辛苦,很多人更愿意坐滑梯,知乎一直在修缮和布置楼梯,该轮到人类去做出选择了。

点击可观看更多《洞见对谈》精彩内容

关键词: 很多时候 系统研究 真实世界

最新新闻
回顶部